Search stories, writers or societies
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
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
×
Write down what you like about the story
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: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.
我小時候是學校合唱團第一部成員,是主旋律,所以不容易走音,但我就親耳聽到我們這一團全體大走音的歌聲——還是在大型比賽場合——就算我想唱好,也沒用,一是個人聲音微薄,二是因為耳朵很容易受到外界聲音影響 (算是唯一不能關閉的五感器官:鼻子還可以屏住呼吸、皮膚也可避開碰觸),我確定聽到的是不對的音,但我沒自信可以在持續聽著走音的狀態唱對音⋯⋯
當然,那次比賽我們學校沒得名,而我們是分區第一名進去決賽的😢。
只能說,唱現場絕對不只是憑藉歌手的「實力」和「勤力」而已,突發狀況其實不少啊。
我知貓這篇的重點不是舞台歌手的聲音控制,我只是想分享一下當年的糗事 (後來老師和團員們並沒有試圖找出戰犯——那些音容易被拉走,偏偏嗓門又大的團員——這是好事~),也稍稍緬懷下當年時光😉。
不得不認同張敬軒所講,觀眾沒有義務包容。真正頂流歌手,應該要有憑經驗克服器材問題的能力。相信他也並非對一個新人提出這種要求,而是勸勉後輩加把勁,成為一個讓酸民也找不到藉口的出色歌手吧。
加上酸民是集合體,又與時俱進 (???,今天甲s 酸,明天換乙s 酸⋯⋯酸酸相連到天邊。
有時看到行善新聞底下也有一堆酸話,不得不懷疑,酸民們是否也有業績壓力,非達到酸化 KPI 不可😅😅😅